清流资本刘博:“她经济”涌动,如何抓住女性消费升级红利?
调查数据显示,女性主导了一般家庭约70%的消费,可以说,抓住了女性就抓住了消费。那么,当人人都在谈消费升级时,女性消费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?在投资人眼里,一个好的女性消费项目是什么样的?对于女性消费品创业者来说,需要避免哪些坑?
投资人看新消第五期,野草君对清流资本执行董事刘博进行了专访,带你了解女性消费更深层的逻辑。
口述 | 刘博
整理 | 秦予
1
女性消费市场的新变化
年轻女性消费市场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我们可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这两个角度来看。
▍需求端:清零原有品牌观,趋向选择性付费
首先从需求端来讲。对于女性消费者,消费升级是发生在海淘、代购、出境游等普及之后,它们的普及让人们见过、用过很多好东西,信息开始变得对称,选择也变多了。女性用户,尤其是年轻女性用户,呈现出“清零”原有品牌观、原有购物模式,并且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状态。
在这波的消费升级中,女性选择多样化的消费品,主要还是靠海淘和出国游的购物来弥补。但现在我们所希望的是,更多选择是依靠国内新消费品的出现来补足。
同时在需求端这块,我们有必要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消费特点。通常来讲,20多岁的女性趋向“选择性”付费,30多岁的女性趋向“服务”付费,而40多岁的女性则趋向的是“简单可依赖”付费。
为什么说20多岁的女性是“选择性”付费呢?她们的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:
第一,年轻女孩比较明显的一个消费特点是“烧sku”的消费方式,尝新欲强。比如每个女孩可以有6-7只口红,一周穿衣不重样,有很多款包去搭配不同的衣服。对于价格合适的新品,女孩子决策门槛其实不高,很愿意尝试新品牌、新商品。未来,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。
第二,年轻女孩消费的“仪式感”越来越强。比如说,现在很多年轻女孩,哪怕不出去见人也要涂bb霜、描个眉毛再出门,经常想着要在环境好的咖啡厅、甜品店里,点些高颜值甜品摆拍,她们会享受这种仪式感。
第三,年轻女孩的消费“在追求大同上开始寻求小异”。“大同”指的是流行元素在互联网上快速的传播扩散,对用户的影响很大。产品设计者在设计时,对受众的可预测度增加了。“小异”则是产品的调性和品牌附加值。这样的话,就造就了年轻女孩一方面希望自己在潮流里,而另一方面又在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。
(刘博,清流资本执行董事,主要关注女性消费、泛文化娱乐及Fintech的早期投资项目,投资项目包括Blued、花点时间、衣二三、密扇、花卷、 anyshopstyle、怪兽充电等。)
▍供给端:迎合大同需求,深耕小异需求
从供给端来看,现阶段的不少消费品公司和品牌,都在很自然地迎合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变化。为什么它们要迎合年轻女性?不仅仅是担心用户迭代,更重要的原因在于,年轻女性在社交、消费娱乐、媒体上贡献了大比例的活跃度,一旦有商品、品牌或者内容打上“年轻女性喜欢”的标签,那就会在网络上迅速火爆。
对于品牌来说,这是一个商品活力和寿命度的加持,所以大家很愿意做年轻女性喜欢的东西。所以,与其说是品牌想要年轻化,不如说是品牌想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时代,占据好的虚拟营销位和货架。
针对对于年轻女性消费者的这个特点,供给端也发生了两种明显的变化:
一方面,奢侈品牌更多在迎合年轻女性的“大同”需求,奢侈品逐渐变得快时尚化:迎合大众、迎合流行、迎合年轻化。以往“奢侈品是少数人拥有”的认知正在被打破,各家奢侈品不断快速上新,经典款的江湖地位一再让位网红爆款。
另一方面则是淘宝的变化。淘宝在最初阶段,就是想满足年轻女性多样性的需求。但有意思的是,淘宝现在反而在深耕“小异”的需求,走“品牌化”的路线。
拿女性服装举例,淘宝女装店大概经历了这样的演化历程: 最开始是各种小店到动物园批发市场拿货,之后变成了从东大门拿货(野草新消费注:东大门是位于韩国首尔的繁华购物街,也是亚洲最大的批发市场之一),再之后变成抄欧美大牌款设计,出现了很多名叫“xxstudio ”的店,然后抄着抄着逐渐成为网红店,跑出了一些网红品牌,到现在逐渐发展成独立设计师店。所以说,淘宝店正在逐渐地提升品质,并且走向品牌化运作。
至于有创业者提到“一线城市是在消费降级,二三线城市才是在消费升级”,我更倾向于说,一线城市可能更多的是“消费变化”,他们不一定买得更贵,而是在选择多了以后,更倾向于追求聪明决策。
总的来说,这一代的20岁和上一代的20岁比起来,选择更多了,没有固有的品牌观。而女生们的消费升级,就体现在品牌的切换轮动,新品类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消费力的提升,也会产生诸多机会。
2
好的女性消费项目长啥样?
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中,我很看好新人群的需求所带动起来的消费机会。清流资本之前投过很多垂直人群社区,所以在很早之前,我们就开始按人群思路观察他们的互联网行为和购物行为的变化。
对于女性群体来说,特别大的红利在于,“流量蓄水池”已经形成,无论是自媒体、社区还是网红,它们的粉丝里都沉淀着大量女性用户,而且已经被标签化。
那么该如何判断女性消费项目的好坏?可以分别从项目和团队两方面来讲。
▍“一横一竖”的投资路径
从项目本身来看,我们的思路是先选品类、选环节,简单来说就是“一横一竖”。
横的标准是品类选择,看新品类或者品类功能切换的机会。
第一,原有品类里是不是有更新换代的需求,或者说,原有品类里是不是有品类功能性转变的可能。比如以前鲜花是礼品化消费,那有没有可能变成日常化消费?以前镜框是功能化消费,那会不会往配饰化转变?所有的这些功能性转变,都可以带来新的机会。
第二,有没有全新品类的机会,比如说大家现在看到一些饮料,之前你完全没喝过,现在出现了,那有可能是它存在的机会。
竖的标准则是,看项目切入到了产业链的哪个环节。
消费本身是个传统领域,那我们会去看,原有产业链上哪个环节,在面对新的变化时会“失效”,如果有新的项目替代它,这就有价值。
或者有新的品类出来,在原来产业链的这个环节中,有没有正在做的适用于新品类的模式,如果没有的话,那么就可以在这个环节布局新的品类。
还有一块是供需,比如消费产业链里有生产、批发、营销、零售等很多环节,我们也会根据未来的发展动态,来看这个环节的供需比到底是什么样的,它决定了所能切到的价值链到底有多厚。
在供需这块,我们优先看的是渠道,因为在很多品类里sku数量增加,或者衍生出了新的品类,原有渠道就失效了,在商品种类供给大于需求时,渠道如果能左右消费者决策,那么对后端就有比较大的议价能力。所以,我们比较喜欢新品类、新供给的渠道,或者非标品、纯新品的渠道,至于是线上线下,则取决于品类的具体特点。
▍我为何要投“花点时间”?
举例来说,鲜花虽然是传统市场,但“订阅式鲜花”是个新品类,所以我们投了“花点时间”。最早,我们看到的是女性“悦己消费”的需求,而鲜花订阅有望推动鲜花,从礼品化的品类向日常化消费品类演变。而且我们发现有大量订单是直接送到办公室的,同事都会问是在哪里订的,天然具备口碑传播力。
更重要的是,鲜花后端的生产养殖市场,无论在规模化、产业化、信息化还是质量、品种上,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所以,用订阅来切“零售”这个环节是起量最快的,而在后续,不管是渠道价值的提升,还是供应链的深耕,都会有很好的发展想象空间。
后来,我们也发现“订阅式”好处还在于,第一,从商品特质上来看,鲜花品控很重要,我先收钱再组织后端的采购、运输,这样极大程度降低了耗损率。第二,可以很好的培养用户消费习惯。每周换花的时候会自动送上门,对于女性来说,极大降低了她们的决策和消费门槛。最开始,我们投资的时候也有人会说,这是个小众市场,但不到一年时间,他们的交易额翻了20多倍,而且已经在开始改造供应链了。
▍团队对结构性机会的敏感度
至于怎么看创始团队,我们最关注的是,创业者对于创业时点的选择判断,他对于结构性机会变化的敏感度,以及他如何在商业模式上,抓住这些变化为己所用。在投资项目时,我们一定会问创业者的问题是:为什么你要现在做这个?另外就是创始团队在过去试错过程中的经验总结,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。
而对于创业团队背景上的要求,我们其实没有特别的规定,没有说一定要传统消费领域出来的,互联网的就不行,多元化背景的人出来干这行,反倒能有一些新的尝试。其实优秀的创业者有很多共性,比如执行力强,拥有不断消化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,心态开放,而失败的CEO各有各的局限,跟性别、背景的关系不大。
3
女性消费创业要避免的两个坑
在女性消费领域的创业者,非常容易误入两个陷阱:“认知陷阱”和“盈利陷阱”。
第一是“认知陷阱”。创始团队的信息、经验和知识,既是武器,也是局限,尤其在消费这个传统行业体现的特别明显。
互联网其他领域的创业都是平地起高楼,基本属于纯创新,顶多是参考美国的发展。而消费不同,没法清零思考,更多是联动思考,创业者容易有“历史包袱”,产生“认知陷阱”——以为已经知道全部,失去了对新变化的敏感度,过度依赖经验和对标。
消费领域的创业者一定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,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机遇,给公司带来活力。创业者如此,做投资亦如此。
第二是进入“盈利陷阱”。通常来说,女性消费品公司现金流相对来说会更好一些。但消费品公司是靠规模一步步实现milestone、筑起城墙的,小有盈利的团队很容易失去“要么增长要么死”的那种焦虑感和战备状态,在养活自己之后,产生已经活得不错的盈利幻觉,直至陷入发展的困境。
另外,消费品领域比较容易出现“小而美“的项目,难以走向规模化。但这并不代表所有“小而美”的项目我们都不看好。我们会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,即便这种项目无法走向普罗大众,但它会不会从小而美走向垂直人群的No.1?
当然,我们在投资时也有过一些经验教训,比如低估了“低频次消费“创业的难度。之前有投过婚庆、家装这两个低频行业的初创公司,当时我们只是觉得这两块服务都非常需要提升,痛点亟待解决。
但站在企业立场上,这两个领域过去服务品质不好有种种原因。最简单一个原因,服务是杠杆,是拉用户复购的武器,但像婚庆这种购买行为天生就是一锤子买卖,即使体验好了以后,也不会拉来什么二次消费,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划算。所以如果要做这种痛点的提升,就必须在做提升服务的同时,对口碑传播的打法做好布局,否则相当于浪费掉了这一波口碑传播效应。
未来,在女性消费品领域,我们会对推新、推非标品有帮助的渠道和营销平台持续关注,因为商品流需要爆炸,用户会用购买行为投票,所以在之后,一定会沉淀出各种大大小小的品牌。
至于细分品类,跟年轻女性“美”相关的服装、彩妆、香水等,我们都会持续关注。在食品上,我们看好饮品市场,因为它相对其它餐饮来说,sku很少。不过相对于最近很火的茶饮市场,我们更关注的还是咖啡,因为这是个带有文化属性饮品品类,慢文化可以和快文化结合起来。
而且,咖啡也容易慢慢在年轻人中形成鄙视链,喝纯黑咖啡不加水、不加糖变成了一种高格调的展示。对于体验消费和精神消费,很多创新项目都在想着帮助用户节省时间,这块,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帮助用户kill time的轻娱乐消费。
* 本文系野草新消费原创。作者秦予,编辑张晓军,如需转载,请加野草君微信(zhangxiaojun2015)。
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消费产业话题讨论